原標題:優財網:社科院報告:我國財商教育供給總量不斷增加,但匹配性還需改善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行業首部《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1年)》,該白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撰寫,爾灣科技全面支持,旨在梳理我國財商教育發展現狀,引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彭興韻表示:“在我國,完善財商教育體系已迫在眉睫,使金融學這樣一個原本局限于象牙塔的知識具有普惠性,讓大眾得享數字時代下的金融發展紅利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投資者自身財商水平總體不足、結構不均
從財富管理需求側來看,我國居民個人可投資資產快速持續增長。《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指出,2019年末我國個人金融投資資產規模預計達200萬億元,在過去十年間,我國個人金融投資資產規模年均增速達到17%。
在對應的資產類型方面,房地產為主要居民財富。人民銀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指出,居民住房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重為59.1%,與之對應的是金融資產僅占家庭總資產的20.4%,與美國相比,前者偏重于美國的28.5%,后者偏輕于美國的22.1%,未來我國居民金融資產仍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雖然居民個人可投資資產快速持續增長,但消費者對于金融知識并不夠了解。根據《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研報告》數據顯示,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不太友好”、“一點也不好”的消費者占比分別為40.69%、14.08%和6.01%。
白皮書認為,投資者自身財商水平總體不足、結構不均。具體而言,我國投資者對證券知識的掌握程度表現出懂的人少、熟悉面窄特點,但這一情況正在得到不斷改善。投保基金公司在2019年開展的調研顯示,有15.3%的投資者基本不了解證券知識,有48.6%的投資者僅了解入門知識,二者合計相比于2018年減少了11.3個百分點;同時,大量投資者僅對少數證券知識領域有所了解,有超過三成以上投資者了解的證券知識領域由2018年的兩項增加為三項。
可見,多數人并未掌握專業的理財技能與知識方法,因此,普及金融知識、加強金融技能培訓,是建立長效財商培養機制、提升普通投資者金融素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投資者財商教育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問題
白皮書指出,投資者對財商教育的重視較高、需求很大。具體而言,我國投資者能夠較清楚認識自身知識不足,這種不足對投資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投資者對學習知識有強烈需求。調研發現,有64.8%的投資者將股票投資盈虧的原因歸結于“自身證券知識儲備以及對市場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財商教育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問題。白皮書表示,我國投資者在財商教育方面獲得的供給總量在不斷增加,但供給匹配性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源于長效體系規劃不足和關切內容匹配偏差,此外還有觸達渠道較為單一等問題。
西南財大在2019年開展的調研顯示,金融機構長期開展投資者教育的比例一直保持較高水平,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為83.42%、69.08%、70.73%,但是投資者長期接受投資者教育的比例卻呈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為45.96%、40.27%、36.39%。
此外,投資者更偏好“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及發展走勢”、“知曉各種類型投資風險”以及“學習個人財富管理規劃知識”等投教內容,經常接受與這些內容相關教育的比例分別為23.88%、23.42%、22.63%,但是金融機構在投教中提供最多的內容分別是“證券、期貨基礎知識的普及”、“介紹新產品和新政策”、“非法證券活動的識別與防范”,占比分別為67.73%、66.55%、65.38%。
爾灣科技集團創始人、CEO李遠鵬表示:“金融服務不能只著眼于高凈值人群,提升財商素養是國人普遍的剛性需求。此次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開展行業首部白皮書的編著工作,是我們對財商教育行業良性發展,賦能更多國人財商素養提升的熱切期盼,也希望借此能夠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推動國民財商教育普及的加速落地。”
(作者:邊萬莉 編輯:曾芳)
(責任編輯:李顯杰 )
原標題:優財網:社科院報告:我國財商教育供給總量不斷增加,但匹配性還需改善
感謝您對 優財網 的支持
聲明:優財網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若有疑議請發送郵件到lnddygya3@tom.com,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內審核處理。